第23版:百姓家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饺子记事
回乡下过年
大年初一那顿饭
版面导航     
返回邯郸新闻网
新闻搜索: 投稿平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乡下过年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是过年。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由于当时生活条件还不富足,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而且长辈还给压岁钱。但自从我入伍到部队,十七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春节。转业回到邯郸后,直到2007年休假我和爱人才带孩子回大名老家过年。

那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们带着年货回到家。年迈的母亲,穿上给她买的新衣服,又接过给她换的崭新的压岁钱,高兴得合不拢嘴。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扫房子、擦玻璃、拆洗衣被、蒸馒头、蒸枣包、蒸年糕、炖肉。贴上大红的春联后,年味越来越浓。

大年三十下午,我和爱人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我们一家四世同堂围坐在老母亲身旁,看着电视里的春晚节目,喝着家乡的美酒,品尝着家乡的绿色美食。一句句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浓浓的深情和团聚的喜悦交织着家的味道、年的味道、爱的味道,真是其乐融融。按照家乡的风俗,头三杯酒,我们一敬天地,以求风调雨顺;二祭先人,牢记家训;三敬母亲,感谢养育之恩。然后孩子们为我们敬酒祝福,同时向家人汇报在外地工作和在家脱贫创业的收入,一家人共享成功的喜悦。这时,饱受旧社会苦难的老母亲也道出了发自内心的话。她说:“解放前咱家住的是土墙茅草房,穿的是补丁摞补丁,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和你父亲都出去要过饭。看这会儿,你们在市里的住楼房,在家的住砖瓦房。冷热有空调,做饭用煤气,吃穿花钱都不愁,每天都跟过年一样,俺一百个知足。”

在推杯换盏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迎来了新年的钟声。鞭炮声响彻村庄的上空,一家人同度了“一夜过两岁,五更分二年”的美好时刻。五更时分,蜡烛通明。我们一起拜祖,为去世的爷爷、奶奶和父亲叩头,然后一家人为老母亲磕头,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母亲兴奋地把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给重孙、重孙女一人一个红包。

天还没亮,父老乡亲们就开始走家串户,相互拜年。“过年好”“拜年啦”的祝福声在大街小巷回荡。大年初一的村庄一片沸腾,热闹非凡。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父老乡亲亲如一家。从初二开始,互相串亲拜年的活动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大名这一带的风俗是白天吃元宵、包饺子,晚上看烟花。正月十六早上,我们和众乡亲抱着柴火在街中心烤火。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烤去病疾,新的一年一家老少健健康康。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到年关,一家人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幸福时刻越来越临近了!

(复兴区赵新书)

3上一篇  下一篇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304034000019/2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北大街42号    邮政编码:056002    投稿信箱:hdrbs@126.com
联系电话:0310-3111097(网站) 广告:3111071(日报)3111076(晚报)
所有内容为邯郸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