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
难忘贫穷
版面导航     
返回邯郸新闻网
新闻搜索: 投稿平台  
3上一篇 2017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贫穷

柴振海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我们家既有土地又有工副业,吃粮有粮,花钱有钱。解放后,村里第一座五间头两甩袖的气派的新房就是我们家盖起来的。

知道贫穷,经受贫穷,是从1960年开始的。那时候我在和村中学读初中。虽然国家规定男生的粮食定量是每月31斤,但正在成长的半大小伙子们谁够吃?家里大人一个个浮肿得腿上一摁一个坑儿,不但接济不了我们,反而需要我们接济——常常是每隔一两个星期回家一趟,往家里送几个平时勒紧裤带省下的窝头。

1963年考到邯郸一中读高中后,国家已经渡过了三年困难时期,饿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穷的阴影却依然沉沉不散。三年高中,我没在市内买过一件新衣服,只是关心我的姐夫给我亲手织过一件绣着“邯郸一中”字样的绿毛衣,还给我买过一双心爱的球鞋。所穿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内衣内裤和袜子则免不了补了又补。家里每月给寄五块钱,学校发五块钱助学金,够一个月花的了。从高一的后半年,我开始在报上发表作品,断断续续也能有点稿费收入。记得有一年冬天,没有棉鞋穿,就从郊外打麦场上找了一些麦秸塞到鞋里,防止冻脚。

1968年,我在小小年纪就被“文化大革命”打了一记闷棍之后回到了家乡,才知道原来家乡还这么穷!几乎所有的农家,都还在吃糠咽菜。我问家里人,那每月给我寄的五块钱从哪里来?弟弟告诉我,那都是找队长批条后到会计那里预支的。原来全家人劳动,在供着我一个高中生!甚至才刚刚13岁的弟弟都不得不钻到地下数百米的小煤窑里去拉脚(小煤

窑狭小巷子里一种原始的运煤方式,人只能拉着小车匍伏前进)。亲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谁料到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堂堂的邯郸一中高材生,历经12年寒窗苦读之后,从哪里来,又回哪里去。

人总是生活在希望中,原有的希望破灭,新的希望又滋生出来。我觉得我的家庭冤案一定能够平反,总有一天我会从农村走出去,正像李白诗中所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基于这种想法,我结了婚并生了子,但孩子在眼下的受穷却是不能更改的。两个孩子,没有一件玩具,于是,由爷爷动手,给孩子制作玩具。工艺很简单,就是锯一些木头块儿然后用刀刻,刻成老虎、小羊、小猪、小兔等等,刻的不像,再用毛笔描描画画。有时候两个孩子都要玩同一个玩具,难免发生摩擦,但很快小洁就让了(柴洁小时候个性不强,特别懂事)。最害怕的是孩子生病,那年柴涛患肺炎住院,烧得厉害,我花了两毛钱给孩子买了一个苹果,孩子两手紧紧地捧着,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种吃得不顾一切的神态,使在场的每一位大人好心酸!1977年我

到矿区农业组工作后,妻子带着两个小孩来看我,当我把饭端上桌面后,跪在椅子上的小涛立刻两眼发光,高兴地喊了一声:大米饭!抄起小勺就吃起来。那些令人心酸的穷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我们家的穷日子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当了市府机关干部之后还是穷。虽然住进了机关大院,但仅仅一间房子,四口人睡一张床,冬天就在屋里做饭。这样的房子全家人整整住了七年。由于收入太低(我与妻子加起来不过70元),生活相当拮据。全月的支出都要记账,很少吃肉,吃饺子基本靠白菜,只割几毛钱肉。两个孩子最高兴的时候是我们夫妻都有事回老家,那时候,俩小孩就可以放开肚子吃——拿上碗,去机关食堂买炸酱面吃。买一次吃不够,再去买一次,直到吃饱为止(这是两个孩子参加工作以后回忆说的,我们当时并不知道)。妻子持家是把好手,那样微薄的收入在她的把持下竟然月月有节余。每月给父母的养老费从没缺交过。在任何能省的地方,她都尽量去省。比如穿鞋是家庭的一项较大开支,她就在工余时

间亲手做鞋。那是1981年的一天,对面办公的同事李广唐对我说,你应当买一双皮鞋,否则,衣服穿得再好也白费。那时我穿的是一双黑条绒布鞋,鞋底是从煤矿上拣的机器皮带制作的——是妻子的手工作品。经他这么一说,我才知道了鞋子对于一个人的仪表是多么重要,这才和妻子商量决定,花了12元钱买了一双质量不高的猪皮鞋。这是我一生所穿的第一双皮鞋。

因为穷,就难免经受尴尬。有几次尴尬使我永生难忘。我到矿区农业组工作后,有一次在宾馆跟区里几个“秀才”一起写材料,为了“干活”利索,大家都脱了外衣,不料想别人脱了显精神,我却露了馅——穿了多年的绒衣的右肘上补着一个非常显赫的大补丁,而且补丁的用料一看就知道是一只裁剪过的袜子。几位“秀才”兄弟那一刹那的眼光简直无法形容。还有一次,是在女儿小洁入了市委幼儿园之后。孩子们都在睡午觉。当老师掀开被子叫孩子起床时,孩子袜子上的一块补丁使老师吃了一惊。那块补丁四边往上翻卷着,几乎占到了袜子的三分之一。好在这两次招来的目光都没有恶意,也没有感到屈辱。另一次就不一样了——那是一个下雨天,儿子柴涛放学回来,因为没有雨衣,孩子披着一个塑料袋儿。那是我的一个创意——把一个塑料袋儿底部朝上,相对的两个角一折,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小帽,往头上一扣,就是一件简易雨衣。孩子穿着这样一件雨衣走过市委机关广电局房前时,一个姓陈的司机嘻的一笑——当时我正好也走到那里,那一笑被我尽收眼底,那是令人感受屈辱的地地道道的嘲笑。

3上一篇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304034000019/2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北大街42号    邮政编码:056002    投稿信箱:hdrbs@126.com
联系电话:0310-3111097(网站) 广告:3111071(日报)3111076(晚报)
所有内容为邯郸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