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
难忘贫穷
版面导航     
返回邯郸新闻网
新闻搜索: 投稿平台  
下一篇4 2017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

汪砚秋

一日,整理杂物,无意间发现了四十年前我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望着已泛黄的准考证,当年的许多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1977年深秋的一天早上,我同往常一样,骑车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从市区的有线广播中传出了恢复高考的新闻。路上的行人惊呆了,几乎都驻足在广播喇叭下,眼光在彼此间传递,似乎在互相询问,这是真的吗?高考已停止十年了。十年来,上大学不是凭考试成绩,而是凭掌握你命运的权势者的意愿。多少人因为没有背景,绝望地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

听完广播,一男青年显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挥舞着拳头高呼:还历史本来面目!还历史本来面目!我抬头望了一下天,那天天气格外的好。

恢复高考的消息,犹如一阵春风,吹散了高考领域的十年寒冷;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梦想之灯。似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街头巷尾、饭后茶余,人们议论的话题都是高考。

我离开学校已四年,其间下乡、回城工作。因为没有背景,也不敢有上大学的奢望。每每看到周围某人被推荐上大学,眼睛里只能流露出无限的羡慕和无奈。犹如云开日出,终于等来了人人有机会参加高考的这一天。

我毕业的邯郸十中举办高考复习班,已多年不联系的老师竟然还记得我,让同学转告我去参加高考复习。离考试日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单位又不让休假,我只好抓住每一分钟

进行复习。当时我在邯郸和平路上的新新食堂做白案(面食)工作,每天负责蒸200斤面粉的馒头。馒头蒸上锅后有半小时的空闲时间,这时,我便在案板上铺一层面,用一支筷子当笔,在案板上演算事先准备好的数学题。

天气很冷,可我心里燃烧着一团火,没感到丝毫的寒意。考生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参差悬殊,大家怀着各自的希望和梦想走进考场。考场设在邯郸一中的一排排平房教室里。考场内,暖融融的,位于墙角的炉火烧得正旺,考场外,静悄悄的,漫天飞舞的大雪给考场增添了几分严肃和凝重。

我所在的考场,监考老师是一位中年男子,面容消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蓝灰色的上装,领口已洗的发白;

真的接到了,又觉得很突然。在此之前,上大学对我来说难于上青天,今天居然实现了,巨大的反差一时让人难以适应。在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些日子里,我时常怀疑自己是在梦中。

离开学校四年之后,我又回到了教室里。这双曾经握过锄把、挥过马鞭、揉过馒头的手,如今又重新拿起了笔,开始在一片新的天地里耕耘。

我们班上有二十八位同学,年龄最大的34岁,最小的18岁。老师说,你们班上同学年龄相差一倍。一同学补充说,不仅相差一倍,还相差一辈儿。

班上一彭氏大哥,与其子上同一年级,他上大学一年级,他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彭大哥有一事很为难,他不敢问儿子的考试分数,因为每当他问儿子的考试分数时,儿子也会反问他,而他的分数总比儿子低,这事让他“蛮伤脑筋”。

只有在那个特别的年代,才会发生这些特别的事情。

我们这届大学生,是唯一的一届冬季入学冬季毕业的学生。虽然是1978年2月底入的学,但称作“77”级,以区别当年9月入学的“78”级。“77”级全国共招生27万,“78”级46万,以后逐年增加招生人数,到2016年达到了近700万,由此可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四十年前的那场高考,不仅当年的高考亲历者们不会忘记,将来的人们也会知道,因为那是一场必将会被写入中国教育史的高考。

讲话慢声细语,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在宣布了考场纪律后接着说:“今年高考录取的比例是28比1,我们这个教室有30名考生,按比例会有一名同志考上大学,我真诚地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能考上。”细心周到的监考老师考虑到许多考生没戴手表(没条件戴手表),不好掌握时间,便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表,每过15分钟改画一次表针位置并轻声提醒大家。五场考试,场场如此。虽是一件小事,可他的善良、热情与细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真诚地祝福那位老师一生平安。

经过焦急忐忑的等待之后,我终于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书是自己的渴望与期盼,可

下一篇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304034000019/2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北大街42号    邮政编码:056002    投稿信箱:hdrbs@126.com
联系电话:0310-3111097(网站) 广告:3111071(日报)3111076(晚报)
所有内容为邯郸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