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战“疫”中的邯郸 “男神”

2020年03月09日

进入方舱病房前穿戴防护服。

大家一起加油鼓劲。

梁晓昌在方舱医院前。

(上接一版)

责任:专业的不仅仅是技术

穿防护服,测体温、抽血、整理内务、记录、输液……护士的工作繁杂而重要,会上要把自己知道的小经验、小窍门分享给同仁,让他们一定做好防护。

16:00院务会。参加人员为本地院领导以及进驻方舱医院各省领队,包含甘肃、广西、江西、青海医疗队,加上国家队专家、教授等近20人讨论院感流程优化、护理优化等。每位都有各自经验创新,每天都对改进工作有启发。

19:00与队员谈心,了解是否有心理或身体问题需要排解。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护理,难免会有想家的,我告诉他们,大家现在就是战士,你们是最棒的,更多人需要我们,使命完成,家人接我们回家。

21:00向省卫健委领队就当天院务会精神、队员、患者概况进行汇报沟通。

22:00支部会议,讨论吸收党员等情况。

23:00至凌晨2:00完善患者病例单、回顾总结当天工作、谋划第二天工作。

“每天都很充实,进仓工作达6小时,浑身湿透着作业很费劲,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最让我牵挂的是全省135名护理人员的平安,必须把院感、防护做到位,进舱之前检查、检查、再检查,每天叮嘱大家不能有麻痹思想。”梁晓昌说,记得一次,队友石晓波在进舱时口罩带断了,物资有限,马上要去接班,但是决不能暴露,最后,她用同伴的卡子死死地卡住带子才进舱工作;再者就是害怕他们生病,哪怕是一声咳嗽都揪着我心,来时健健康康,回去必须完好无损,这是职责所在,也是忙碌的意义。

随着护理工作的循序开展,越来越多的患者从初始的情绪焦躁变得平缓,大家开始了说笑、认亲。患者中有一名50多岁男患者,随爱人定居武汉,籍贯是大名,看到防护服上邯郸的字样,他竖起了大拇指,谈起了家乡,患者有些哽咽。不能回家,能与家乡人聊几句家乡话也是亲切的。“我们在,你不用怕!”梁晓昌对他说。

因过硬的业务素质,梁晓昌成为河北省第三、四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队长、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成为135名护理人员的领队;指挥部外调其每日同国家队、各省队长参加方舱医院院务会。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梁晓昌向记者读了一篇日志:

7:00从驻地赶往方舱医院,逐个检查省队进舱护理人员的院感防护工作是否到位、物资协调是否顺畅、护理人员有无问题需要解决,给每名队友加油。四万名战友在一起,我们必胜。

8:20护理会议,各省队队长,国家队指导人员就院感改进措施进行讨论、交流、分析。每个字,每段话可能关乎队友安危,不能有一点懈怠。

9:40进舱工作,查看200余名患者情绪以及舱内整体情况。方舱虽是轻症患者,但患者中或有重症或有病亡亲属,护士们要尽快充当患者亲友的角色,多交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患者会不停地呼喊护理人员,我守护在他们身边,聊天、讲外面的事情,给他们鼓励、信心,最后患者微笑了。

12:00驻地吃饭。

12:30突发事件,就吸收党员情况进行研讨、综合考量、推荐。

14:00业务知识培训会。正确脱

激动:四大天团聚首智能科技助力

“置身其中,你会为中国力量而激动。”梁晓昌说,全国一盘棋,医学界的四大天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武汉,为所有医护人员鼓足了无限勇气。“我和杜彬、邱海波两位医学大咖共护一舱人让我激动不已,他们都是在国家级医学研讨会、医学著作上发表过作品的人,今天就站在我身边。他们走到患者面前,严肃不失温和的话语,让那些原本情绪焦躁、着急转出的患者变得平静下来,认真地听他们的叮嘱,内心一股力量油然而生。

在这场人民战“疫”中,少不了科技助力。辽宁队随队带来了价值千万元的车载CT,大大减少患者的检查时间;患者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的检查结果、提醒检查事项、对接医护人员等;更神奇的是医用机器人,只要患者带上配对手环,一台机器人把整个舱内人员的生命体征全部监测到:指脉氧、体温、心率、血压等全部囊括,不仅省去了护理人员时间,更重要是做到了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自豪:关舱日 暖阳照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的稳步推进,方舱内600名患者已治愈出舱400余人,梁晓昌他们负责的B舱迎来了关舱日,剩下患者被有序安排到A舱和C舱。他们出舱就是医护人员最高兴的事情。

“河北省独立承担着一个方舱,在武汉的一个多月里,我们经历过二十多度的暖阳,欣赏过初晨的美雪,见识过阴雨连绵,医护人员和患者感情很深。”梁晓昌说,“感谢信日日都有,问候语天天刷屏,当导游,看樱花,吃热干面的邀请太多了,满舱悬

挂的漫画是患者送给医护人员的,让我们倍感自豪。我想说,你们出舱是我最高兴看到的,你们出舱意味着我们也将迎来回家的曙光!”

对于此次获得国家级荣誉,梁晓昌认为,这是国家卫健委对河北省援鄂医疗队工作的肯定,是他职责所在,是团队努力的成果,对于他自己的故事,并不愿多谈。“我只是认认真真在做工作、做好自己。等完成任务以后,我还会回到原来的岗位,继续做好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