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先烈坚定理想与热血真情

2021年06月07日

——豫剧《郭隆真》主创谈

□本报记者 郜思凡

大型现代豫剧《郭隆真》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继在我市工人剧院首演后,又先后在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丝弦剧院上演,受到广泛赞誉,引起强烈反响,被省戏曲界专家评价为“一部‘人包戏’的戏”。

该剧由大名县豫剧北派艺术研究院创排,以精巧的戏剧结构,独特的节奏风格,将现实生活和文学艺术相结合,在艺术表现的多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精彩展现了一位热血沸腾的革命志士的成长历程,还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建党100周年之际,观看豫剧《郭隆真》,学习革命英雄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由此净化心灵,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观众杨女士说:“通过观看豫剧《郭隆真》,我的精神得到了滋养、思想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升华。今后要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业务能力,立足岗位,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把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党的事业永远传承下去。”

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剧主创人员,探寻他们在创排同时学习先烈精神、追寻英雄足迹的心路历程。

编剧刘志轩——

用现代人的眼光观察历史,展现历史光芒

国家一级编导、该剧编剧刘志轩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创作这个剧本主要有两个出发点,一是讴歌共产党人郭隆真为革命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精神境界和崇高信仰,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感召我们;另一方面是为了报答大名县豫剧团对我的恩情。”

刘志轩,河南新乡人,郑州市第一高中连续两年的三好学生。他学习非常用心,高二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幸的是,1955年暑假,他因患肺结核被迫休学,并于当年来到邯郸寻找姐姐,即大名县豫剧团著名演员刘芝梅。

刘志轩说,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病,学校不敢接受他。但大名县豫剧团却无条件接纳了他,这让刘志轩感恩至今。2019年10月底,大名县有关部门召开“庆祝大名县豫剧团建团70周年座谈会”,大名县四套领导班子全部参加,在会上,县委、县政府决定要将革命烈士郭隆真的故事排成一部戏,由刘志轩来写剧本。

“我当时就表态,一定会努力写好剧本。”刘志轩说,自己非常有自信能够写好这个剧本,首先是对郭隆真这个人物很熟悉,其次,他从河南来到大名后,跟随大名豫剧团流动演出,在剧团上团课、讲党课、教文化课、抄剧本、研究唱腔、摆布景、把门、卖票,什么事都干,这在无形中为他奠定了强大的写作基础。

刘志轩同时坦言,创作这个剧本也有难点,因为现在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形式多样,观众什么样的形式都看到过。采用什么形式写这个戏,让老百姓愿意看,是难点,也非常值得思考。刘志轩认为,不能像过去一样搞说教式的内容,不仅仅是单纯地还原历史,而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回望历史,展示历史的光芒,只有遵遁这一原

则,才能创作出好的剧本。

刘志轩说,我们很幸运能够生活在21世纪,生活足裕幸福,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郭隆真及和她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所以不懂得珍惜。基于此,刘志轩在创作前就确定了剧本要突出的两个重点,首先就是彰显郭隆真身上“夸父逐日”的精神。在国共合作破裂、大批共产党员被迫害、有些人经不住考验就退党叛变的情况下,郭隆真仍然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不懈地寻找党,寻找光明。其次,彰显她身上“忧国忧民”的情怀。当时的郭隆真可以说是一个富家小姐,家里有几百亩地,本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她并不安富尊荣、髀肉复生,而是同情百姓疾苦,为贫苦大众奋斗,为民族解放献身。

刘志轩在采访中表示,希望通过创作这个剧本,把郭隆真身上不凡、可贵的精神表现出来,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向郭隆真这样的革命烈士学习。

导演李宪法——

集中主要事件,亲情贯穿始终

这部戏取得成功离不开各方努力。为了拍好这部戏,我市文化局及大名县各级领导耗费了很多心血。作为县级剧团,大名县豫剧团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在石家庄演出时,整个团队表现出非常高的素质,充分显现出大名县的文化底蕴。当然,更离不开剧组工作人员的努力,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该剧导演李宪法告诉记者,包括舞台工作人员、场面设计师、作曲家、布景师、灯光设计师、化妆师等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为这部戏尽心尽力,从开拍到排练完成,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就是为了让这部戏呈现出最好的效果。

但想要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戏曲舞台的空间、时间都有限,要想在有限时间里吸引观众,必须把最精彩的情节展现出来,这就需要集中在一个事件上。比如《红灯记》就集中在转送密电码这个事件上,《沙家浜》就集中在掩护伤病员这个事件上,其他事件一带而过。“这次我导演这个戏就采用了这个方法。”李宪法说。

李宪法介绍,豫剧《郭隆真》重点突出了郭隆真在山东青岛组织工人运动的事件,把她参加革命的历史作为背景,主要展现她领导工人运动和牺牲的过程。比如,第一场是“探母”,写成年郭隆真回家来,并没有写以前复杂的过程,而是把她参加革命的经过用母亲的问和她的唱来交代清楚。她母亲问,你去哪儿了?这些年都干什么了?她就把自己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到法国留学、接触共产党唱出来,这就是把她的历程一带而过,而将整台戏的笔墨重点集中在她领导工人运动这个主要事件上。

李宪法认为,一部戏大家喜不喜欢看,最重要的是情感贯穿始终,首尾相顾。他说,贯穿这部戏有两条主线,第一条是母亲为郭隆真做鞋。做鞋象征母亲给她力量,对她走革命道路的支持;另一条主线是母亲为郭隆真梳头。梳头是给她亲情,同样是对她的

支持。力量和亲情,是从开始就有的,直到最后一场她被捕、别母。母亲又为她做了一双鞋,说上回给你做的鞋小了,娘又给你做了一双,穿上娘给你做的鞋,先蹬底再上路。郭隆真激动地跪在母亲面前唱了一大段:“为革命粉身碎骨无遗憾,只是未能孝敬爹娘心不甘,若有来生来世,爹的恩娘的情要永生报还。”穿着母亲的鞋,带着母亲生死离别的亲情,奔赴刑场,这种亲情和力量从头到尾贯穿始终,成为吸引观众最主要的原因。

主演郭英丽——

感动于先烈的英勇,在舞台上来不得一丝“表演”

豫剧《郭隆真》是人民大众对于革命烈士的深情回望。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主演郭英丽告诉记者,看了这个剧本,了解了郭隆真的事迹,深深被郭隆真的革命精神所震撼,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自己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演绎这个角色。“当看到剧本中,郭隆真母亲让她裹脚的时候,她问妈妈:‘男人不裹,我凭啥要裹脚?’我感觉在某些方面,我和郭隆真的性格有点像,都是非常倔强要强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完美。所以我放下年龄顾虑,更加投入认真地排练这个戏。”郭英丽说。

进入剧组后,郭英丽很快进入角色,她说,从动作身段表演上,这部戏并不是很重的戏,可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练唱腔非常不容易,因为豫剧唱腔需要铿锵大气、抑扬有度、吐字清晰,所以必须熟记唱腔,才能把她的情绪表现出来。“我抓住郭隆真大无畏的性格,为了追求真理,无所畏惧,同时把自己幻化成郭隆真,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走在大马路上找感觉,直到后来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回忆起排练过程,郭英丽记忆犹新。

如何呈现郭隆真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格,在动作设计上,郭英丽介绍,郭隆真是一个富家小姐,虽然性格倔强,但是见了妈妈还是有柔软的一面,所以在动作上就不能放得太开,要稍微收敛一些;要含着点,稍微秀气些,这样才符合角色性格。但在面对日军和国民党军官的时候,她是一个革命英雄,所以动作上要放开,要表现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风格,才更像巾帼英雄。

郭英丽说,每次演郭隆真,都全身心投入到角色中,坚信要想感染观众,首先要感染自己,才能有独特的艺术创造。“每次和扮演‘姚车全’的国民党军官对戏时,我的头都会特别疼,因为要想把郭隆真对卖国贼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上的我就不能有丝毫‘在演戏’的感觉,而要成为真正的郭隆真。在演唱‘日本帝国主义正在暗中扩军,全面的侵略行动事发早晚,中华民族正面临极大的危难,哪来的阖家欢’这段时,我会不由自主地青筋暴起,声泪俱下,因为这是郭隆真当时该有的情绪。”

因为角色刻画真实,郭英丽得到郭隆真家人的认可。一次,该剧在大名县彩排后,郭隆真家人找到郭英丽,激动地对她说:“俺姑奶奶就是这性格,宁折不弯”。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学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