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市“两会”东风,谱写高质量发展华彩篇章

2021年02月05日

◀上接一版

记者:近几年,丛台区居民对“一网通办”和“一趟清”服务的满意度逐年攀升,请问丛台区是如何抓改革、促创新,提升发展活力的?

李学军: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邯郸国际会展中心为载体,全面推动“数字丛台”智能感知社会治理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中介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浪潮(邯郸)大数据双创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中心这“七大中心”建设,构建起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集成服务”管理体系。依托这“七大中心”,丛台区进一步搭建便民惠企平台,建立完善便民服务体系,事项办结时间缩短60%以上,“一网通办”率和“一趟清”事项比例达到95%以上,打响了丛台“无难事、悉心办”的营商环境品牌,企业总量持续位居全市第一。

在创新方面,我们启动实施“数字丛台”工程,组建“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联盟”,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8家,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由C类县跃升至B类,正稳步向A类迈进。

记者:春厂新村、中柳林村征收完成,北陈庄、西军师堡村顺利回迁,丛台区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李学军: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同,以全域整治、基础提升为重点,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品质城区建设,圆满完成了春厂新村、中柳林村、西耒马台村、西召里村等区域征收任务,实现了北陈庄、西军师堡村、东军师堡村等区域数万名群众顺利回迁,拆除和平交易厅水产市场、油漆厂路临建、107国道木材市场等违法建筑超500万平方米,干成了一大批十几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事,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围绕加快乡村振兴,累计投入资金4.8亿元,累计完成农村旱厕改造2.4万户,新建“四好农村路”48公里,硬化小街巷2859条、83万平方米,建成污水处理站46个,农村水、路、厕、污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2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5个,省级美丽乡村11个,全区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村达49个、占比67%。

记者:大家都说,母亲河的水越来越清澈了,请问,针对治污染、优生态,丛台区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学军: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坚持“人防+技防+制度防”体制机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1+N”制度体系,持续开展“利剑斩污”“散煤清零”等行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年均下降6%,PM2.5浓度较2015年同比改善28%,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在做好大气污染的同时,以“两山一水万亩林,一湖两河全域景”为抓手,全力实施辖区生态修复工程,西部生态补水工程竣工通水,滏阳河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完成绿化造林3.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36%增加到41%,紫山、大磨山实现“蝶变”,成为生态旅游新名片。

记者:过去五年,丛台区如何惠民生、防风险,提升百姓“三感”?

李学军:丛台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累计投入126.87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改

善生活品质。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建立“3+3+5”精准脱贫防返贫体系,501名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就业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就业6.9万人,登记失业率始终低于0.5%;教育强区持续巩固,新竣工投用学校10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0.4%。创新实施“1221”养老新模式,谋划推进国际康养中心,养老体系更加健全。目前,丛台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得到有力维护。

记者:市“两会”刚刚落帷,区“两会”召开在即,下一步,丛台区将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开启经济社会建设新征程?

李学军:下一步,丛台区将聚焦经济建设,提升质量效益,积极构建加速发展新格局;聚焦改革创新,激发增长活力,持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聚焦新型城镇化,提升建管水平,倾力展示品质城区新面貌;聚焦乡村振兴,加速城乡融合,全力推动农业农村新发展;聚焦生态修复,狠抓污染治理,努力开创绿色发展新局面;聚焦全域旅游,突出精品打造,奋力谱写旅游兴区新篇章;聚焦平安建设,强化底线思维,妥善应对风险隐患新挑战;聚焦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美好生活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