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扶贫“新智慧”妙策拨千斤

2020年06月04日

束馆镇直播带货扶贫大棚农产品,三天订单量近3万斤,农户在对瓜果装箱

河北电商扶贫年货节上,大名专场直播间正在推介大名农特产品

推进光伏扶贫项目,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受到防贫救助的村民对扶贫餐车进行卫生清理

金滩镇窑厂村建兴家具公司扶贫车间的员工正赶制藤椅订单  记者胡晓华摄

万堤镇前屯村扶贫“微工厂”里,员工在展示制作的毛绒玩具 记者胡晓华摄

本报记者 刘敏成军刚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大名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攻坚拔寨,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使35820户116963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7.1%降低到了目前的0.15%。2019年5月5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河北省政府发出通知,大名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摘掉了近30年的贫困“帽子”。

在这个过程中,大名创新推出的“智慧扶贫”平台、扶贫龙头企业带贫、全国率先成立微工厂联合会、全市率先对非重点贫困村派驻工作队等等新经验,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格局构建:一个不能少扶贫零距离

近百万人口的大名县199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2年再次被国务院列入新一轮国家扶贫规划。

面对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等众多难题,大名县把一切资源和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倾斜。推出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双组长、双常务副组长”负责制,成立16个县级干部任组长的脱贫攻坚专班。实行“四个走遍”,县委书记、县长走遍所有行政村,其他县级干部走遍分包乡(镇)的贫困户家,职能部门主要领导走遍帮扶村的所有贫困户家,20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走遍辖区所有贫困户家。

同时,针对成为“新短板”的非重点贫困村,大名县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面上村驻村帮扶工作。从全县抽调270人组成了90个工作队,以“大村一对一、小村一带多”的形式,进驻492个面上村开展帮

扶。累计投入1.41亿元,全面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入,补齐这一“短板”。

这样,全县上下形成了三级书记亲自抓、党政同责一体抓、乡镇部门合力抓的攻坚格局,建立起县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五责捆绑、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所有党员干部杠起脱贫攻坚“千斤担”。

为做到全程精准,大名创新建立了“智慧扶贫”服务平台,实现了贫困户识别“零积压”、信息推送“零距离”、对接帮扶“零障碍”。

贫困户的家底摸不清,扶贫工作就搞不好。利用“智慧扶贫”服务平台,大名县将全县17万农户信息数据上传汇总,严格按照筛查程序,彻底摸清了全县贫困人口底数,真正实现该进的一户不漏,不该进的一户不入,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防贫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廉山庄村村民廉可臣因生重病需要转院到市

医院做手术,但怕费用太高下不了决心。后来,通过平台“扶贫政策”板块了解到贫困户的大部分住院费用可通过多种途径报销,于是使用“一键救助”功能,拨通了扶贫干部的电话。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总共78000元的医疗费用,报销了60000多元。

“软件的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扶贫的精准度,更提高了扶贫管理工作的精细度。”大名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赵国建说。“智慧扶贫”平台设置了入户调查、民主评议、政策解读、扶贫项目库等25个功能板块。通过平台,实现了群众可以了解扶贫政策,学习致富技能;工作队入户帮扶情况随时录入,扶贫干部工作动态及时传送;精准实施政策性帮扶、医疗救助、政府兜底、助学扶智、生产就业等“定制式”措施,扶贫资金使用、项目运营、收益状况等系统实时监督,建立起“全程监控、留痕管理、公开透明、有迹可查”推进链条,使群众心中更有底数。

四级体系:项目全覆盖就业“百分百”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大名县抓住产业根本,构建了县有扶贫园区、乡有扶贫基地、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四级扶贫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扶贫产业建设。

“每月工资3000多元,年底分红600元,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少说挣4万块哩。”在大名县峪口小优鸡公司,元寨村村民朱红强说起一年的收入,脸上满是笑意。

“目前,千万只‘小优鸡’扶贫产业园区带动3300个贫困户稳定脱贫。我们对龙头项目一对一全程帮办,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大名县扶贫办副主任马腾龙说。该县以引进龙头企业、做强扶贫产业为着力点,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目前已引进建设了华都峪口千万只“小优鸡”、唐人神生猪绿色养殖、肽牛养殖、北邯大养羊等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租金、入股股金、打工薪金“三金”收入,累计带动14834户已脱贫户、贫困户和边缘户稳定增收。

同时,乡有产业扶贫基地,按照“一乡一品”,每个乡镇培育建设扶贫产业示范园区,以园区带

片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林木瓜果等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进企打工、收取租金等形式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建成15个种植类特色产业园区。

5月25日下午,大名县金滩镇窑厂村建兴家具有限公司厂区里一片繁忙。有的员工在用藤条编织藤椅扶手,有的在对已编好的藤编家具打孔、组装,有的正将装箱的家具搬运装车。“这两天订单开始多了,昨天我加班到晚上,忙着调度。”公司生产主管李建华介绍,公司员工不到200人,但在附近村子里设了41个加工点、员工1500多人,其中贫困户260多户。“有的贫困户家里有老人孩子,要照顾,厂子把原材料送到家,他们就可以在家中编织藤椅,一天能挣八九十块钱,既顾了家,也不耽误挣钱。”李建华说。

建兴家具有限公司是一家扶贫微工厂,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共享,让藤编家具迅速发展为该县一项特色扶贫产业。像建兴家具这样的微工厂,该县有262家。乡(镇)政府牵线搭桥,选择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与贫困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厂房、宅基等建设扶贫微工厂、扶

贫车间,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业顾家“两不误”,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走出了一条小微企业进村办厂、门口就业助力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截至目前,带动就业25000多人,带动贫困户3100多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该县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壮大了藤椅编织、衣服加工、箱包加工、传统草编等以贫困户为生产单位的特色家庭手工业,让贫困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增加贫困群众非农收入。

如今,大名县县有扶贫龙头企业园区,乡有产业扶贫基地,村有扶贫微工厂,户有增收门路,已形成“手工业到户、微工厂到村、示范园区到乡、产业园区带动一片”的四级扶贫产业体系,累计投入4.17亿元,实施了1762个产业项目,架起了全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桥梁。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一批、扶贫微工厂就业一批、特色种养发展一批、家庭手工致富一批、农光互补增收一批、就业培训上岗一批、金融信贷支持一批、消费扶贫促收一批、科技服务扶持一批等“九个一批”,确保了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贫困劳动力就业率100%。

创新范本:抱团闯市场小微有力量

“从濒临歇业到重焕生机,关键时刻,多亏联合会拉了一把。”3月20日,大名县埝头乡曹任村扶贫微工厂负责人曹亚涛说,单凭一个小企业,原料采购成本高,大订单无法承接,会面对很多困难;依托微工厂联合会,不仅订单稳定,还能参加技术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大名县扶贫微工厂分布在19个乡镇,161个村,涉及箱包、鞋帽、藤编、毛绒玩具等多种产业。以往企业都是单打独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订单难挣钱,大订单接不了,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力较弱。为此,大名县整合全县资源,成立扶贫微工厂联合会,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交流、参展等活动,搭建集中采购、信息交流、技能培训、资源共享和销售平台,把所有扶贫微工厂纳入统筹管理范围,对每一家企业实行精细管理,统筹加工能力,提升加工质量,企业抱团闯市场,无论是抵挡市场风险

还是加工订单的能力都获得了从质到量的飞跃。特别是今年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联合会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推动微工厂积极有序复产复工。

15万件棉服,加工费近500万元,这是大名县扶贫微工厂联合会与江苏南通一客户签下的订单。“加工量这么大,一两家微工厂肯定接不下来。”我们化整为零,将15万件订单分配到14家微工厂,统一调配原料、统一生产标准,完全能保证按时按质交货。”联合会会长朱浩杰说,资源共享可以发挥规模和品牌效应,降低采购成本,信息互通交流可以加强市场研判,打开产品销路,打造稳定的市场,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大名县还依托优质的农业资源,抢抓“互联网+”新机遇,成立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拓展线上线下市场,搭建销售平台,让扶贫企业有

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名小磨香油、花生、面粉、山药、大蒜、红薯等农副产品均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不仅携带特色扶贫产品,参加全国农商互联暨精准扶贫对接会,将产品推向全国各地,而且组织直播活动助力消费扶贫。2019年1月“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大名小磨香油在直播期间2分钟销售了20000瓶。与此同时,培育企业发展电商新渠道,通过拼多多电商平台销售山药约60万元,通过淘宝平台销售香油、芝麻酱约200万元,通过社交电商渠道帮助新丰农业合作社销售“富硒圣女果”10000余单,成功开通大名万亩山药全新销售渠道。目前,大名县已逐步形成消费促销售、销售促产业、产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脱贫的消费扶贫模式。

防贫机制:“两中心两基金”筑牢保障网

“感谢防贫保险的好政策,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我减轻了家庭负担,让我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大名县万堤镇前屯村的王惠玲拿着领到的14839.29元“防贫保险”救助金激动地说。王惠玲和丈夫离婚后,带着一儿一女两个孩子生活,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2018年儿子王凯又患上了脓毒性脑膜炎。看病诊疗共花费11万余元,医保报销7万余元,还需自费3万余元。大名县防贫中心将其纳入救助对象,启动防贫保险对其进行救助,有效防止了一家人因病致贫返贫。此外,在对其母子进行资金救助外,还给王惠玲安排了扶贫餐车、光伏扶贫,坚决避免其再次滑到贫困线下。

让未脱贫群众真脱贫、不掉队;让已脱贫户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大名县创新构筑两中心(防贫中心、救助中心)、两基金(产业扶持基金、防贫救助基金)的大防贫体系,对达不到贫困标准,却又在贫困边缘,家庭稍有变故就会跌进贫困线的群众全面摸排建账,跟踪监测。对排查出的返

贫风险户和边缘户,全部纳入防贫范畴,采取产业就业扶持、政策兜底保障、社会救助基金帮扶、产业基金扶持等多层次、复合式保障举措,织密防贫致贫“保障网”。

未贫先防,以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的1.5倍设置“防贫监测线”,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监测线的纳入防贫范围,乡镇结合房管、交警、市场监督、行政审批等部门比对审核进行识别,符合标准的纳入县防贫数据库,符合救助条件的发放保险金。同时,为重点防贫对象购买精准防贫保险的基础上,按照“农户自愿参保、政府适当补贴、市场有效调节”的原则,指导有关部门探索为防贫对象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险、财产安全险、大田作物险、大棚设施险、扶贫车间收益险等各类防贫险种,拓展保险救助效应。

“在防贫保险救助基础上,我们还坚持因人因户进行救助扶持。”大名县扶贫办副主任张粟说,他们为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防贫对象,选

择合适产业或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予以就业创业帮扶,推动实现稳定收入;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防贫对象,综合采取兜底救助措施,用政策和防贫保险兜在贫困线上。

此外,大名县探求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产业扶贫之路,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张粟说:“我们已经选择了一家专业基金公司,以脱贫带动能力等方面为标准,筛查选定了10家企业合作,通过注资帮助其发展壮大。”该县引入专业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对有劳动能力、有创业就业意愿的防贫对象,通过发放债权基金,投资支持其发展产业项目;对吸纳重点防贫对象的扶贫龙头企业,予以防贫股权投资支持,鼓励企业更多吸纳防贫对象就业,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两中心两基金”启动以来,先后接受申请并完成查勘1375人,覆盖全县20个乡镇,累计救助160户、229.2万元。2019年全县脱贫户无一返贫,临界群众无一致贫。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名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