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城邯郸到联合国总部

2019年08月16日

图为马建国(左)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并合影留念。

——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联合国记者协会副主席马建国专访

□本报记者 陈邢魁

开栏的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邯郸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传统,拼搏奋进,为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身在天南地北的邯郸人和家乡人民一样,在各自岗位上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无不成绩斐然,贡献巨大。家乡人民为他们高兴,为他们自豪。即日起,本报推出《天南地北邯郸人,共话祖国70年》专栏。敬请关注。

8月14日,邯郸日报社社长陈邢魁对新华社高级记者、联合国分社社长马建国进行专访。在专访中,两位社长就邯郸的影响、定位、历史文化及作为邯郸人,马建国在联合国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多边平台的中国视角进行了畅谈……

陈邢魁(以下简称陈):马社长,据我所知,您应该是位非常国际化的邯郸人,感谢您接受《邯郸日报》“天南地北邯郸人,共话祖国70年”栏目的专访。

马建国(以下简称马):谢谢陈社长。很高兴借这个栏目“回到”邯郸,或者说通过这个栏目与邯郸的父老乡亲见面。

陈:我刚才说您是非常国际化的邯郸人,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马:算是“非常国际化的邯郸人”之一吧——说我是“天南地北邯郸人”的合适人选似乎更贴切。在这里,我首先要对邯郸日报社和陈社长表示感谢。6月底,我与您及邯郸日报社的朋友们,携手组织了一场“跨洋书画爱心接力”活动,邯郸、石家庄、北京书画界的朋友们积极参与,为我家乡庞村一位遭遇车祸的年轻人搞了一次慈善义拍,非常成功。还要感谢邯郸美协主席柴宗洁、书协主席韩玉臣、邯郸报业传媒公司经理王振华等朋友,他们都积极参加了活动。

之所以把那次活动定名为“跨洋书画爱心接力”,是因为我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与中国相隔太平洋,但是通过邯郸日报社和我们中国人几乎人人都在使用的微信,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跨洋爱心接力。

除了新闻业务之外,我也是新华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并曾先后以“靠山系列——马乐写意太行山水画展”为题,在南京、上海、北京、邯郸、杭州、嘉善和纽约举办个展,作品被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联合国原秘书长潘基文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等国际政要收藏。我的作品能在对外交流方面做出一些贡献,我非常欣慰。

现在再回到您说的国际化问题上。我认为,“跨洋书画爱心接力”算一个“非常国际化”的活动。

至于说,我是不是国际化,应该从两个层面讲:第一,首先你要走的地方多,我因为工作关系到过世界几大洲四五十个国家,应该说是“周游列国”了;第二,是要在思维上有国际意识。我几十年从事国际新闻,并且是用英文写作新闻,这客观上要求我用一个跨文化、跨国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观察问题,应该也很国际化。可以说从行动到精神都与“国际化”沾边,并且“很沾边”。

陈:您谦虚啦。中国人一直把善作为美德之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作为一个如此国际化的邯郸人,您能够心系家乡,花这么大精力,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为一个未曾谋面的家乡人筹划举办一场爱心活动,无疑有着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

马:正如您刚才所讲的那样,“善”是中国的一个传统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能力,还不忘接济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中国人崇尚的美德,也是邯郸人民文明素质的体现。西方人当然也讲慈善、公益,在爱心和慈善上,东西方殊途同归,天下大同。

陈: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高级记者,您对邯郸这个古赵国都城当今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如何评价?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