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生命的延续

——记邯郸市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艳娇

2019年05月07日

本报记者张君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肿瘤医生,不仅要高超的医术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要关爱患者心理健康。从医多年,刘艳娇时刻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呵护着每一位患者。

2015年8月,应医院总体规划发展的要求,肿瘤内科与放疗科分开。刘艳娇从普通大夫走到肿瘤内科主任的岗位上,工作性质不再是单纯的开药方、下医嘱,整个科室的管理和发展提上日程,摆在刘艳娇面前。分科后,科里就剩下三个大夫,一堆从未用过的机器设备。怎么引进大夫?怎么用好设备?怎么发展?种种困难接踵而至。面对同事们的期盼,看到患者求助的眼神,刘艳娇告诫自己不能气馁,要鼓起斗志、找到方法,打开局面。刘艳娇以院为家,帮助科里年轻大夫解决疑难问题,关注危重患者,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一

次她晚上加班到12点多,回到家顾不上收拾倒头就睡,2点的时候科里打电话有危重患者咳血不止,她又急忙赶到医院救治患者,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她这样在医院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找领导协调、请同事帮忙,加强与市内各社区医院、各县医院及各乡镇医院联系,建立多方沟通机制,加快人才引进;充分利用科室原有医疗设备,全面开展肿瘤微创特色治疗;积极培养微创治疗医师,选派优秀人才进修学习肿瘤微创技术,提高全员素质;加强医护、医患间的沟通、理解、协作……三年来,肿瘤内科入出院诊断符合率、病历甲级率、院内感染控制率、护理质量等均达优,且严格控制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率始终为零,多次受到医院表彰。

“医乃仁术”。刘艳娇总是抽出时间来疏导患者,努力沟通、耐心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她想方设

法使肿瘤患者在心理上接受肿瘤疾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工作,接受肿瘤疾病的相关治疗。在刘艳娇倡导下,微笑式服务已成为科室的基本准则,给患者带来家庭式的温暖与关爱。科室内为患者配备电视、健康教育书籍,排解患者及家属郁闷心情,积极配合完成治疗。“一日为医,终身为友”,在肿瘤内科,医护人员与好多患者及家属都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医20年,刘艳娇从不接受患者红包,特殊情况下实在不得已先收下了,也会通过交住院费的形式返还给患者。她始终坚持“对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的原则,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患者认真检查,详细了解病情,同等的效果,能用便宜药就不用贵药。

“医者父母心”,减轻患者痛苦、挽救破碎家庭是刘艳娇从医的初衷,更是她崇德向善的人生目标。她多

次组织科室及社会团体募捐活动,为特困家庭减轻负担。她曾接诊过一个患有T淋巴母细胞瘤的女大学生患者。了解到患者父母都是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她主动替患者申请慈善援助及学校捐款6万元,使患者圆满完成了治疗,顺利大学毕业并分配到某乡镇中学执教,实现了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梦想。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新的靶向药物的发明,如何将新的科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治疗应用于患者,让患者受益,对于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这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刘艳娇积极带领科室开展免疫、靶向、微创、精准放疗等先进医疗手段,使得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显著下降,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多名患者经过精准治疗,实现了高质量的良好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真正颠覆了“癌症”患者“站着进来,躺着出去”的旧观念,受到业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