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

2018年11月18日

温健康

几天前,小区开始送暖了,触摸着烫手的暖气片,感受着温暖如春的高层家室,我的思绪再一次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取暖岁月。

那时候,我十岁左右。老家都是烧炕取暖。至于炕呢?都是满间大炕,炕头有灶,灶膛有火,炕是空的,连着灶火。用灶做饭,也通过烟筒里的余热温暖了炕,一举两得。

最难忘的是吃罢后,奶奶让我钻被窝的情景。被子是奶奶做饭时就铺好的。饭烧好,炕也就烧热了。晚饭后,奶奶就伸手去摸那几个被窝,拣个最热的地让我钻进去。记得好几次,我刚要钻进去,小叔便一个猛子先钻了进去,惹得奶奶忍俊不禁。

当时,取暖的还有火盆,生铁铸的,像一个仰面朝上的草帽。我姥姥家就有一个,不用时,在堂屋的楼上放着。小时候,我常把它扣在头上,手舞舅舅用木片给我削的大刀,在妹妹面前扮戏台上出征的将军。但时间不能太长,动作也不太大。时间长了,头顶不动。动作大了,扣在头上的火盆就掉下来了。

烧灶和烧火盆,都会有烟。烟熏火燎,一个冬天,屋子被熏得黑洞洞的。过年时,墙上换了新的年画,炕上贴上新的炕围,屋内才有了一丝亮色和喜庆劲儿。

改革开放后,生活有了起色,有人开始烧煤,灶火改为煤火。“七层灶,八层炕,九层煤火烧得旺。”盘炕要垒八层砖,灶火要比炕低一层,才能使灶火里的烟通过连炕的烟囱吸走。煤火下部的风道要亮堂,火才旺,所以盘煤火得比灶火高出两层砖。

烧煤铳火时,会扬出煤灰,满屋都是。每天和煤泥,也很麻烦。于是有了煤球,煤球也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蜂窝煤。入冬前,先把煤脱成煤球,取暖时,不用铳火,屋里干净了不少。那时,只有村上的学校里和几个有家人在外面上班的家里有脱煤机。借个脱煤机也得等几天。当时,煤球有大小。想省的,脱直径为九十厘米的小球,还有直径为一百和一百一的中型煤球,一百三的就是大的了。1990年代初,我上班后,最先给母亲置买的东西就是一件脱煤机。后来,邻村有了煤球厂,村里也很少用手工脱煤机了。

1990年代,单位分煤球,一个人四五百块,足够一冬天取暖了。2000年代初,县城的各单位安装了暖气,烧大锅炉。每到冬天,林立的烟囱争相吐着煤烟,天空雾蒙蒙的,难得有个好天!

这几年,县城进行集中供暖,村里进行煤改气、煤改电,煤球也很少有人烧了。去年,老家我表弟的新房盖成,就安了两个变频空调。

今年暑假,舅舅家的那个火盆被一收古董的收走了。几年后,我家的那件脱煤机也会成古董吧。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冬季,我坐在屋子里,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穿着棉袄看书了。取而代之的是身着一件单衣就可以享受恬静、温暖、闲适的时光,这不正是党的温暖的一个缩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