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稿
3上一版
 
漳河故道上的红枣之乡
谁应为爱而存在
版面导航     
返回邯郸新闻网
新闻搜索: 投稿平台  
下一篇4 2016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漳河故道上的红枣之乡
——邯郸县河沙镇小堤村(之三)
博物馆内铸造手榴弹的雕塑
大将军铁炮

王兴

近代邯郸铸造业的发源地

在古枣园的对面,有一座新落成的铸铁工艺园,在一个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北方小村,怎么会有铸造工业呢?怀着好奇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工艺园。

这是村里利用一座废弃的铸造厂筹建的,当年留下来的各种铁艺工具集中到了工艺园。随着现代铸造业的兴起,过去那种拉风箱、倒铁水、抡大锤的传统铸造工艺,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工艺园区中的这些铁器身上却留下了那个年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园区的绿草丛中,散落着铸造所需的各种机器及铸造的铁件,一座矗立的炼铁高炉,成为园 区的制高点,它的下半部锈迹斑斑,披挂着岁月的风尘。四周的墙壁上展示着齿轮、转轴等工业机械的符号,它以三角、圆或曲线等几何图形彰显着早期工业的文明。

园区的北部是一座铸造业博物馆,各种图片、文字说明及实物展示,揭开了小堤村上百年的铸造历史,成为近代邯郸铸造业的发源地。邯郸在战汉时期,凭借着丰富的地下矿藏,成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但随着邯郸城市的衰落,这一优势也随之消失。不想千年之后,却在小堤村重新崛起。

展厅内陈列着百余件铸造的模型,并将铸造的流程和工序用雕塑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馆里的一

只大风箱格外引人注目,风箱是传统铸造业的必备工具,但由于后来改用电吹风,原有的风箱已没了踪影。建造博物馆时,为展示铸造业的完整流程,需要重新制做一个风箱。出身于铸造世家的王金贵老人同大家一商量,做就做出个像样的,让它成为“中国第一大风箱”,王金贵熬了几个晚上画出了图纸,然后按图建造。风箱有一人多高,近三米长,如此高大的风箱,我们还是第一次看见。王金贵自豪地说,这个大风箱需要七八个人才能拉动,火炉子里的温度要达到上千度,全凭着这风箱使劲呢。接着几个村民过来进行演示,呼拉呼拉的风箱声,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炉火通红、铁锤叮当的铸造年代。

小堤村的铸造业始于何时,至今无人能够说清,村里人传说,铸造业的鼻祖是一位名叫王子孝的人,他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搞铸造,他一生中所铸造的最得意的作品是山西荣华寺三吨重的大铜佛。由于铜佛体量大,工艺要求高,又想节省铜料,所以前两次都未成功。后来王子孝动员家族上下把自家的铜钱及青铜制品全部捐献出来,家中一个铜器都不能剩,这才铸成了大铜佛。迎送大铜佛那天,荣华寺僧侣及周边村的百姓敲锣打鼓,举行了隆重的迎送仪式,大铜佛开光那天,还特意邀请小堤村派人参加。

荣华寺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喂马乡,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宏伟,殿阁林立。但原建筑已毁,现存寺庙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寺内原有的佛像等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现主殿内供奉的为三尊石佛。小堤村铸造的铜佛是否曾供奉在这里,已无踪可寻。但在当时的广平府,小堤村的铸造业却是大名鼎鼎。

广平府下辖一州九县,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当地的首府。在广府城南门内的繁华之处,有一座巍峨的天主教堂,十九世纪末年由法国耶稣会的神父修建,哥特式建筑上的十字架很是醒目,教堂内悬挂着一口硕大的铁钟,每天定点报时,人们聆听着钟声而起,伴随着钟声而息,钟声洪亮深沉,声振四野,成为古城人们生活的伴侣。可惜这座铁钟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跌落地下毁坏,使那古老的钟声沉寂在历史的

尘烟中。教堂也因在特定的年代改为它用,也失去了原有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曾在永年二中就学的王金贵回忆说,我们学校与天主教堂只有一路之隔,那时就听村里人说,教堂的铁钟是由我们小堤村铸造的,因而听起来感到格外亲切。与王金贵一样,那悠扬的钟声曾给许多在广府居住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提起古城的钟声,仿佛依然回荡在人们的耳旁,回荡在古城的上空。

教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铸造大钟需要具有丰富的铸造知识和独特的铸钟技艺。小堤村铸造的铁钟造型古朴、音质优美、比铜钟的声音更为洪亮悠远。解放后,冀南一带的生产队和学校所用的铁钟大都出自小堤村,伴随着悠扬的钟声,使小堤村铸造的名声四处传播。

在“平干(指广平府)八景”中有一处被称作“聪山蕴秀”的风景区,指的是位于永年县城临洺关西行十华里的聪明山的优美景色。在风景区内,有一尊被称为“大将军”的铁炮,矗立在明山博物馆院内。炮筒昂然向上,雄浑大气,铁炮长1.6米,前口直径26厘米,内径8厘米,后座直径35厘米,炮身铸有七道箍。在炮筒的尾端,有一片铭文清晰可见:“邯郸县河沙堡大将军,重八百余斤,用药一石二斗,子八十斤,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河沙堡公置”。字体为阳文楷书,古拙刚劲、沉稳凝重。由于小堤村名气小,所以他们铸造的产品,都冠以“河沙堡”的名称。河沙堡是如今邯郸县河沙镇在清代时的名称。“大将军”是明、清时期对大型火炮的称号。当时的大炮按重量分为轻炮、重炮两种,400斤以下为轻炮,600斤以上称为重炮。

夏日的一天,我们登上聪明山,慕名参观了这门大将军铁炮,天空中正下着大雨,如注的雨点扑打在炮筒上,风雨中仿佛更能显现它的雄风,这门古炮也揭开了邯郸近代史中的一页。

鸦片战争后,铁炮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杀伤力成为战争的重器,在一些重要的关隘、要塞和城楼都开始安置铁炮来御敌。临洺关西依太行,北扼洺水,为南北要冲。1853年太平军北伐时,临洺关的山顶上,设有烟墩炮台,但这里并没有铁炮,只是用于

瞭望预警之用。直隶总督纳尔经额亲率七百骑兵驻守临洺关。但由于没有炮火作防御,七百余清兵全被俘获。

太平天国失败后,捻军继之而起,成为北方一支抗清运动的主力军,对临洺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开始铸造铁炮,置于城楼上,加强对古城的防御。《广平府志》载,咸丰九年(1859年),知府王启曾重修城楼时,在城墙正面建造了35座炮台,放置引燃火药的铁炮,其余城墙分别设置大将军、二将军火炮和远射5里的小白龙火炮。这门铁炮显然是小堤村受官方的委派铸造的,它据守在高高的炮台上,守护着广府城的要塞。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小堤村民曾为八路军、解放军秘密铸造炸弹、手榴弹的外壳、红缨枪的枪头、大砍刀等;展厅内就有一组雕塑,再现了村民支援抗战生产手榴弹和地雷壳的场景。尤其是在邯郸战役的小堤之战中,战士们用村民自制的炸弹、手榴弹,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使敌军的精锐之师遭到重创。

解放后,村里的铸造业仍十分红火,个体铸造户加入了人民公社后,组建了铁木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前身的华盛公司,曾一度成为邯郸县最大的集团公司,使小堤村的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当附近村的一个工分只有7分钱时,小堤村的一个工分已达到了7角钱。改革开放之初,小堤村的个体铸造业再度蓬勃兴起,村中架起了20余座高炉,铸铁业的繁荣,吸引着邻村数百人来此打工就业,小堤村成了邯郸县东南部的首富村。

邯郸大上工业时期,小堤村曾为邯郸钢铁厂、制锨厂、铸造厂、内燃机厂等大中型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并帮助周边的成安、永年、武安、峰峰等区县建起了十几座铸造厂。至今在永年县河北铺村还有四台小堤村铸造的蒸汽锅炉。随着铸造工艺的日瑧精湛,小堤村铸造的产品曾远销东南亚、德国、美国、日本等,使村办企业的产品走出了国门,成为我市最早的出口创汇大户。

风光不再的小堤村的铸造业已经远去,但炉火和战火锤炼出的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却已深深地熔铸到小堤村人的血液里。

铁炮上的铭文

展览馆内景

小堤村铸铁工艺园

下一篇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304034000019/2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北大街42号    邮政编码:056002    投稿信箱:hdrbs@126.com
联系电话:0310-3111097(网站) 广告:3111071(日报)3111076(晚报)
所有内容为邯郸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