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周刊
下一版4
 
爱情七夕的背景 乞巧女儿的节庆
初见温婉的你
遥与明月寄我思
乞巧
舌尖上的七夕
版面导航     
返回邯郸新闻网
新闻搜索: 投稿平台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见温婉的你

潘晓晓

被誉为梨乡水城的邯郸魏县,以独特的手工产业给七夕佳节送来清新的民俗风。漫步在魏县泊口乡一家“扶贫微工厂”中,几个女孩正专心致志地做着手工艺品,丝线缠绕,银针穿过,她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传统节日致敬,也为创新产业扶贫贡献了梨乡女孩的智慧与灵巧。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包含祈求巧智与巧手等意义,有“穿针乞巧”“喜蛛乞巧”“投针验巧”等乞巧方式,寄托了古时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现代女孩常以绣荷包、做十字绣、编中国结等手工技艺展示自己的聪颖与智巧,同时也向爱人表达自己的深情厚谊。

七夕手工,一个灵动而有手温的词汇。

对于七夕手工的追捧让我们的时代有了回忆,有了回味,也有了留恋。而在众多手工技艺中,我偏爱刺绣。燥热的午后,沏一壶清茶,一个人静坐,铺开一方素锦,绣一朵莲花于此。一穿一拉之间,仿佛要把岁月的清欢都绣在这朵莲花上,窗外的躁动与我无关,针线迂回,深情在睫毛下闪烁。

古时的女子爱绣荷包,仿佛想把密密麻麻的心事全都绣进小小的荷包里,只为送给心上人。《红楼梦》中,黛玉曾送给宝玉一个荷包,后误以为他送给了别人,哭闹了一回,最后得知宝玉贴身相戴,便暗自欣喜。女孩子不善表达,把所有的情思都给了银针和丝线,融进荷包,在七月七日赠与相爱之人,丝丝情意,展露无遗。

刺绣之美,在于捻针之人心的智慧与手的灵巧,用针用线刺出的绝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妖娆。闺蜜曾绣过一幅《清明上河图》令我羡慕不已,佩服她有一双巧手,更惊叹她的毅力与执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往往内心浮躁,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专心做一件事的人少之又少,而她,却能低眉捻线,一坐就是一晌,一针一线,淡定从容。因此,会刺绣的女孩儿,她穿针引线的姿态恍若云端仙子,千百种的情绪都化为指尖的一缕缕芬芳,无语胜似千言,懂她,便懂她银

针下的心事。

除了刺绣,另一种颇为人熟知的手工制作是编织,常见的就是中国结。如果说,刺绣展现的是女孩的细腻与温婉,那么中国结展示的则是女子的大气与端庄。宋代词人张先诗云:“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所谓的“千千结”也就是现代人说的“中国结”,也叫“吉祥结”。火红的色彩,盘结的意义,着实凝结了中国人的情思,也是中华民族情致与智慧的一种侧面展示。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为今日的特色装饰手艺。中国结中有双钱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等多种结式。

中国结,永结同心,万方归一。将根根红线缠绕,轻舞指尖,盘膝如藤,一件件融有浓郁祝福的手工佳作便应运而生。红色的经和纬,缠绕的不仅仅是情思,更是对家国天下的美好祝愿。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无论是刺绣还是中国结,每一样手工都被注入了心血与灵魂,一丝一线,一直一弯,既是中国女孩聪慧与智巧的真实写照,也展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3-0005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304034000019/20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滏河北大街42号    邮政编码:056002    投稿信箱:hdrbs@126.com
联系电话:0310-3111097(网站) 广告:3111071(日报)3111076(晚报)
所有内容为邯郸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